更新時間:2025-03-13
我國溶洞地貌分布廣泛,尤其在廣西等喀斯特地區,地質條件的復雜性對工程基礎設計提出了嚴峻挑戰。如何在不穩定的地基上確保建筑安全?如何平衡工程工期與施工可行性?本文結合玉林某商業項目的實際情況,對溶洞地區的基礎設計策略進行探討,希望為類似項目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本次案例位于廣西玉林,建筑總高度21.3m,地上四層(局部五層),地下一層。項目地處典型喀斯特地貌區,地質調查數據揭示了該地區地基的極端不穩定性——溶洞分布密集,地勘鉆孔遇洞率高達48.99%,屬于中等復雜地形。此外,同一基礎范圍內,超前鉆孔在短距離內顯示出的地質條件差異顯著,甚至出現串珠狀溶洞和深溶洞,使地基設計變得尤為棘手。
面對如此復雜的地質條件,單一的樁基礎方案往往無法完全滿足安全要求。因此,我們在設計過程中綜合考慮了多種應對方案,包括高壓注漿加固、超長樁避洞、復合地基處理等。例如,在部分區域,通過高壓灌漿技術填充空洞,提高地基承載力;而在遇到較深溶洞時,則采用跳樁設計,以避開不穩定區域。
更具挑戰性的是,施工過程中還發現了地下泉眼,導致水量涌出,給施工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在此情況下,我們參考了國內其他喀斯特地貌項目的處理經驗,例如貴州某高速公路樁基處理方案,最終決定采用帷幕注漿技術進行封堵,同時結合降水井施工,以降低地下水位,確保施工安全。
溶洞地區的基礎設計,遠不止是計算承載力和選擇樁型那么簡單,它是一場對地質知識、施工技術與工程經驗的綜合考驗。而你是否曾遇到類似地質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