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3-12
在復雜的地質條件下,打樁施工難免會遇到各種挑戰,而溶洞無疑是最棘手的問題之一。它不僅可能影響樁基的穩定性,還可能因地下水的存在而進一步加劇施工難度。那么,當打樁過程中遇到溶洞,我們該如何應對?
溶洞的形成,源于地下水對石灰巖的長期溶蝕,使巖層內部出現大小不一的空洞。這些溶洞的形態各異,有的充滿沉積物,有的則是完全空置的地下空間。更復雜的是,它們可能連接著地下暗河,導致水流四散,進一步影響施工安全。在某些地區,如廣西桂林或貴州喀斯特地貌區,溶洞的發育尤為典型,施工難度因此倍增。
在打樁前,超前鉆勘測是必不可少的。通常,當鉆孔接近溶洞頂部1米時,施工人員應先開設小孔探查,確認溶洞內是否存在承壓水。如果有承壓水,需等待水位穩定后再進行抽水,以免影響后續施工。此外,若溶洞內部充滿軟塑狀黏土,施工過程中要特別注意護壁,必要時采用固結灌漿技術,確保填充物基本固結后再繼續開挖。
承壓水的處理方式多種多樣,關鍵在于確定地下水的來源。如果能夠明確水流方向,可在上游布設一排高壓灌漿帷幕,以有效封堵水流;若水量較大,還可通過降水孔降低水位,確保施工順利進行。
當然,溶洞本身的特性也決定了不同的處理方案。按照規模,它們可分為小溶洞(高度小于3米)和大溶洞(高度超過3米);按照填充情況,可分為完全填充、半填充及空溶洞;若考慮其與地下水的關系,又可進一步分類為全漏水、半漏水及不漏水溶洞。每一種情況都需要因地制宜,采取相應的加固措施。
面對這些復雜的地質問題,我們或許不禁要問:是否有萬全之策能徹底避免溶洞的影響?事實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總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挑戰,而工程技術的進步,正是為了在這場人與自然的較量中找到最優解。你是否曾遇到類似的施工難題?如果是,你會選擇哪種方法來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