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4-08
旅游洞穴的開發建設,應在科學的理論論證與規范的施工條件下進行。洞穴開發建設包括前期的勘察調研、設計施工及運營期間的管理。針對我國旅游洞穴開發存在的問題,學者們提出“科學、藝術、自然、幽幻、協調、安全、特色”的設計思想,以求開發、管理過程中最大限度地保持洞穴的自然狀態。
一、前期勘察調研
開發時所進行的補充勘察應重點研究以下幾點:
1、洞室的穩定性
開發出來的洞室是供游客游覽的,洞室的穩定與否直接影響游客的安全,故應對洞室的穩定性逐段進行評價,可按穩定、基本穩定、穩定性差和不穩定四個等級評價。對不穩定的和穩定性差的地段,在設計和施工時應采取加固措施。
2、洞室的景點分布及特征
洞室的景點是游客參觀的主要對象,因此,要調查景點的分布,逐個進行觀察記錄,還可根據形狀特征將其比喻為常見的動物或植物,以便導游小姐講解時更生動。
3、地下水的調查
應查明地下水的分布、水位、水質、水量,地下水位、水量隨時間的變化規律,查明其補給來原及排泄通道,分析洞室歷史時期淹沒情況,從而判斷豐水期地下水不可能浸潤的位置。根據調查的結果決定是否采取工程排水措施,地下水可供利用情況。
4、洞穴堆積物的調查
洞穴堆積物的調查研究有利于分析洞室的穩定性,有利于分析研究洞室的發育史。有些洞室有古生物化石,有些洞室還有古人類的化石,有些洞室還有古磁器、錢幣等文物,這些都具有考古價值。
5、勘定洞口的位置
對規劃中選的洞口要進行工程勘察,從地層、巖性、構造等方面進行研究,分析洞口周巖的穩定性,提出加固措施。
6、研究溶洞的分布與地層巖性、地質構造的關系
研究它們之間的關系有利于了解溶洞發育的規律,有利于評價洞室的穩定性。
二、設計及施工要點
(一)設計要點
設計人員必須領會規劃意圖,熟悉勘察資料,對洞室的縱剖面和各橫剖面的形狀和尺寸了如指掌,對景點的分布和各段的穩定性應特別關注。由于溶洞是自然形成的,其斷面形狀各不相同,勘察資料所畫的一些斷面,只是一些典型斷面,一些景點在圖上也不好描繪,因此勘察資料不能完全反應溶洞的面貌,故設計人員應進洞熟悉情況,增加感性認識。在設計時應考慮如下幾點:
1、保證洞室的穩定
在不發生地震、滑坡、泥石流等不可抗拒自然力作用時+洞室應保持穩定。對不穩定的和穩定性較差的地段,應采取工程措施進行加固+對個別不穩定巖塊、可采取清除或加固.使其穩定。加固的方法主要有錨、撐、擋、灌等。錨就是用錨桿把不穩定的部分和穩定的巖體錨固在一些,從而使整體穩定。撐就是用鋼管混凝土或鋼筋混凝土撐住不穩定巖體。擋就是用混凝土或鋼筋混凝土擋墻擋住不穩定巖體。灌就是用水泥漿液灌注破碎巖體使其膠結在一起。
2、保護好洞內的地質景觀
石鐘乳、石筍、石柱、石簾、石幔等巖溶現象是在慢長的地質歷史中形成的,千姿百態是游客參觀的主要對象,但它們的力學性質較脆裉易損壞一旦損壞其觀償價值將大降。因此在設計時+就應考慮到如何保護好這些景觀。如行走路線的選擇.就應考慮如何使游客既能看到較多的景點又不使景點遭到損壞。
3、使游客行走舒暢
行走路線應盡量平緩,在坡度較大的地方可設置階梯及扶手可在不同的地方設置不同的階梯+在高差較小的地方,設置一般的臺階;在高差較大的地方,可設置扶梯;在高差很大的地方,可設置旋轉樓梯等。洞室的寬度應根據客流量來定,高度根據常人的身高來定+應盡量大些,但有些溶洞個別地方比較狹小,要將其擴大,通常單人行走,寬度不宜小于0.7m,高度不宜小于2m+若要考慮兩人并排行走,寬度要在1.2m以上。
4、考慮燈光效果
有些燈用來照明,設在道路兩側墻上的踢腳位置,5m左右一盞,應考慮防潮防碰功率不要太大,以看清道路為宜。有些景點位置,可設置特殊的燈.如各種各樣的彩燈,還可設置探照燈,以增加視覺效果這應根據具體景點,現場確定。
5、設計好排水系統
根據勘察所得的洞內地下水最大流量,設計排水溝。若天然排水能力不夠時,即地下水可能淹洞時,應在較低的位置設計人工排水系統,水泵的流量要大于地下水的最大流量與天然排水量之差。有些在地下水流量大時可能淹沒的地方,應考慮架設造型別致的小橋,以保證游客在豐水期也能游覽。
6、考慮施工過程中的設計
溶洞的設計不同于一般建筑設計,可以說百洞百樣,所進行的工程地質勘察,也不能把隱蔽在洞穴堆積物下面的情況完全搞清楚,有時在開發過程中還能發現新的洞室,因此在施工過程中隨時要根據新情況對原設計進行修改,使設計更合理。
(二)施工要點
旅游溶洞的施工是實現設計意圖的關鍵,一般按圖紙施工,若遇新的情況,應會同建設單位和設計單位共同協商解決溶洞的施工不同于一般建筑工程,在施工中通常應注意下面幾個闊題:
1、保護好洞內景點
對設計中強調要保護的景點應重點保護,對設計中未強調的景點也應盡量保護,因游客觀賞的主要是洞內的景點。對石鐘乳、石筍、石柱,石幔、石簾等景點在施工中嚴禁碰撞。在施工方法的選擇上,應盡量減少震動。如能用風鎬開挖的就用風鎬開挖;風鎬挖不動時可以用風鉆打一些眼,然后灌注靜態破碎劑,將巖石膨脹開,再用風鎬開挖,實踐中發現這種方法由于洞內溫度低,反應速度太慢,效果不夠理想;對于很堅硬的巖石,也可采用微量裝藥控制爆破技術.可以提高施工速度,但要做好防護工作,可采用橡膠墊子、木板或鋼板復蓋,防個別碎石飛出。為了減少震動,應嚴格控制裝藥量及一次起爆藥量,為此在爆破設計時,應增加鉆孔密度,減小最小抵抗線距離,用相差毫秒級的雷管起爆。如一次起爆5個孔,用5個相差200毫秒的雷管分別放在個孔中,這樣瞬問只爆炸一個微量裝藥.產生的震動是不大的。
2、兩洞口同時施工
通常旅游溶洞要有兩個洞口,兩個洞口同時施工不僅可增加施工進度,而且有利于盡快形成空氣流通,改善施工環境。若一個洞口施工則需要考慮人工透風問題。若需要爆破作業,則爆破和清碴棚互干擾,施工進度慢。若兩個洞口同時操作,爆破和出碴可在兩處分別進行,相互不于擾,同時出碴距離也短,有利于提高施工進度。洞口巖石的爆破也不能采用大爆破或常規爆破,而應采用微差松動爆破,加大鉆孔密度,減小鉆孔深度,減少單孔裝藥量,并控制一次起爆鉆孔的數量,以保護洞內景點。另外,在游覽區施工,應加強防護。
3、要做好安全工作
各項工作都要強調安全,但洞內作業有其特殊性,不安全因素更多,如有時要動用爆破,有時有不穩定的巖體和巖塊,洞內空間狹小常會發生碰撞,洞內潮濕常會發生漏電等,都會遇到安全問題。常規施工應注意的安全問題在此不再贅述。下面僅就洞內施工應注意的幾個安全問題簡述之:
采用爆破時,需由爆破員操作,嚴格按爆破操作規程進行。人員必須撤到安全距離才能起爆,在安全范圍四周應設置警戒線,爆破員在起爆15分鐘后到現場檢查,確認安全后其他人員才能進人現場;
用電安全問題,布線接線應由專職電工進行;使用動力電或照明電均應有漏電保護器,供電線路最好使用絕緣性較好的電纜,架空在高處,所有接頭處均應進行絕緣,燈頭應有保護罩;對于不穩定巖體或巖塊,應有安全員對不穩定巖體或巖塊進行監測,發現問題及時采取措施,或者先把不穩定巖體或巖塊加固后再進行其它工序;對于洞內碰撞問題,洞內施工必須戴安全帽及勞保手套,對于可能發生碰撞的地方應做醒目的標記;對于未探明的地段不要隨意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