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4-08
由于溶洞形成過程的復雜性、時間漫長性,至今溶洞亮化設計為止,還沒有一個如何對溶縫洞進行系統的劃分和識別的分類方法。而塔河油田奧陶系儲層中的溶縫洞更是經歷后期多期次的構造作用、巖溶作用、成巖作用的疊加改造,故對其進行分類就更具復雜性。
伍家和等對塔河油田奧陶系溶縫洞建立了5種溶洞綜合識別模式,包括:落水洞、潛流洞、溶道、表層溶蝕帶以及洞邊縫。 落水洞、潛流洞和溶道識別模式的測井曲線特征、地震反射特征和產能特征非常明顯,容易綜合識別;表層溶蝕帶模式測井曲線特征和產能特征明顯,而地震剖面特征不明顯;洞邊縫模式嚴格來說是溶洞模式派生出來的,不能算是單獨模式,但塔河油田這種情況較多而單列出來。落水洞及其識別特征 落水洞是在溶蝕通道的基礎上遇到斷裂發生縱向溶蝕作用,形成縱向上規模大,平面上基本不發育的溶洞。該類型洞頂裂縫帶發育厚度大,洞底有較厚的垮塌堆積,洞中凈放空規模大,一般有幾十米。 落水洞鉆井特征:鉆井中出現大段放空漏失、井涌,泥漿失返現象,鉆時由40-50 min/m正常鉆時逐步下降為0,再逐步變為低鉆時,之后恢復到正常鉆時,放空段長,伴有斷續低鉆溶洞亮化設計時段、漏速快,總漏失量小,泥漿完全失返,后期伴有井涌現象。 測井曲線特征:總體上表現為頂部電阻率由高到低的漏斗狀、中部放空段、底部電阻率由低到高反漏斗狀的三段式特征,與落水洞的頂部裂縫帶(裂縫由不發育——很發育)、中部放空段、底部垮塌堆積段(裂縫由很發育——不發育)模式相對應。地球物理特征:地震剖面為典型的串珠狀強反射,與落水洞正演模型對應,振幅變化率為點狀強振幅變化率區,地震測井約束反演結果低波阻抗區呈球狀分布。 生產動態特征:試井曲線為明顯洞+不滲透(或低滲透)邊界特征,生產動態表現出初期高產,很快停產,人工舉升嚴重供液不足等。潛流洞及其識別模式 潛流洞是發育在古潛水面附近的水平延伸的溶洞,一般高度小,呈樹枝狀或河道狀分布,多數溶洞由于上覆壓力的擠壓造成上部地層的下凹或垮塌。鉆井特征:鉆井中出現小段放空、漏失、泥漿失返現象,鉆時由40——50 min/m正常鉆時突然下降為0,放空段短、漏速快,總漏失量大,泥漿失返嚴重,一般無井涌現象。
測井曲線特征:頂部電阻率由高到低的漏斗狀、底部放空段的二段式特征,與潛流洞的頂部裂縫帶、底部放空段模式對應。地球物理特征:地震剖面中最典型特征是反射面下凹變形,內部為弱反射或雜亂強反射溶洞亮化設計特征,與上覆地層擠壓變形,溶洞對地震波的吸收特征對應,強振幅變化率呈帶狀分布,地震測井約束反演中低波阻抗呈帶狀分布。生產動態特征:試井滲透率高,試采產能高,生產壓差小,有較長的穩產期。溶道及其識別模式 溶道發育于溶洞的上游區,實際上就是長軸狀溶洞,形狀和組合關系也受巖溶作用分為多種類型。